第一:一直沉默。
很多家长并不经常和孩子沟通,而是沉默着听孩子说话,例如孩子放学后,会兴高采烈的和爸爸妈妈说自己在学校的趣事,而爸爸妈妈反而沉默的玩手机,或者是想事情,只是“嗯”两声表示应付。这样的敷衍行为并不是交流,而是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惹父母烦了,反而越来越减少说话的次数,也就跟着变得沉默。
第二:用批判、说教、命令、强迫的语言。
常常听到有大人跟孩子的对话是这样的:“去把杯子给我拿来”、“赶紧给我写作业”、“你今天不把这收好就别吃饭了。”还有的家长,遇事总是喜欢给孩子消极的评价、斥责和猜疑。这些话,会给孩子一种不平等、不被信任的感觉,孩子就渐渐失去和父母沟通的愿望。
第三:一对一答。
父母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要避免一问一答的方式,也就是父母提问,孩子回答,这样的沟通会让孩子觉得烦躁。这种公事公办的态度会让孩子不想回答,而且这种方式会让孩子疏远,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会远离,并不利于无距离的沟通交流。